为什么职场上印度人总比中国人混得好?
题图:泰姬陵,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900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玥玲,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后赴荷兰就读于鹿特丹管理学院MBA项目,期间在巴黎高商(HEC Paris)MBA项目做交换生。因工作和学习关系,在荷兰、法国、奥地利居住。游历欧洲,深爱欧洲人文和自然。喜爱学习各国语言,视读书、写作为人生的乐事。现供职于一家奥地利纤维公司,从事战略管理,个人公众号:月亮与六便士(moon6p)。
目前为止我还未有机会到过印度。
身边去过的人有大致两边倒的两种观点,一种是这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国度,人们开心知足、与世无争。一种是这是一个脏乱差效率低下的地方,一条公路几十年也修不整齐。
我无从判断,因为每一种观点都主观。有一位曾经生活在帝都的印度女记者倒是写过一本比较中印差异的书叫《烟与镜》,值得一读。
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我与很多印度人一起共事或者正在共事,有的只能算是点头之交,有的成为了挚友。
先说一件趣事
多年前,我没有与印度人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事件:当时在荷兰公司工作,我们每年有一份个人评估报告,老板评估你一年的工作表现,同时也了解一下你的职业计划。这其中就有一条叫:mobility. 就是你意愿的流动范围,你可以说你的流动可能性一直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个国家范围内,或者也可以全球范围。我一荷兰哥们是这样填写的:anywhere but India. 有一次和老板一块喝酒,老板估计喝地有点嗨,就把这个当作搞笑的事情讲给我听了。我当时就笑岔了气,实在是好奇,于是找了个机会我就问了:为嘛but India? 哥们说,听说到了印度,如果你是一头金发,路人会一直追着你摸你的头发,因为他们认为金发的都是天使!原来这个一头金发的荷兰哥哥,担心去了印度别人会一直摸他的头发。我当时心里说:您这一米九的大高个别人想摸也不好弄啊。
多年以后,我向一个很好的印度朋友证实这个传闻的真实性。他很无语地说: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传言,其实是没有的事儿。我特别能理解他的心情,就好像每次我可爱的欧洲同事问我,中国人是不是所有人都吃狗肉、或者中国人是不是都会功夫 — 有些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李小龙的电影里......
印度人教了我什么?
你会像印度人一样向外界展现你所做的一切吗?— 这是印度人教我的第一课。
在荷兰工作的时候,技术服务部来了个印度小姐。印度小姐性格活泼,我到的第一个月就很积极地邀请我到她的住处去玩了一趟。结下一些私人友谊。公司季度会议的时候会邀请各个部门的人汇报工作进展,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到印度小姐的演说能力,一颗芝麻能说出一个西瓜的影响。处理了两个欧洲区客户投诉,讲了约有十页PPT,来龙去脉,诸多影响......迄今历历在目。
后来接触到印度人多了,发现大多数印度人演讲功力上乘,关键是敢说。中国人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印度人仿佛是永远言无止境。当然,从某些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优点:光做了不会说,谁能知道你到底做了些什么?能把一件事有逻辑地说出来,也是一种能力。
第一次对印度人真心佩服是几年前在鹿特丹管理学院读书的时候。当时有一门特别有意思但是比较难的课叫:Management Science. 教这门课的就是一个印度人,个子不高,LBS的年轻博士,讲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着智慧的光芒。一个分析他可以讲的很透彻,课间跟他讨论问题,低调而谦和,思路逻辑清晰。后来发现他在印度是学工程学出身。印度近些年培养了无数的工程师,也向欧美乃至全世界输送了大量优质的工程师人才。他们逻辑清晰,数学功底深厚,这对于学好管理学其实有相当大的帮助。当年MBA班上有三十多个印度人,绝大部分都是工程师背景,他们学起模型也是毫不费劲。
印度人的时间观念是好几次亲身经历后慢慢从惊诧到接受,再到向他们学习。
MBA班上印度人多。有一次我们春假,班上一群人约好去巴塞罗那旅行,十几个人有一半的印度人。
飞机从埃因霍芬出发,十一点要登机了,印度同胞十点半还没有出现,我是个急性子,尤其见不得时间安排不妥当的事情。于是就一直打电话问你们到哪里了。回答是,不用着急啦,我们一会就到,终于提前五分钟他们出现了。一脸轻松地对我说,你看,担心什么嘛?飞机不是还在?!
前几天跟印度同事一家去克罗地亚玩,也是如此。他们总是踩着点去巴士站和机场,巴巴地看着巴士都快开了才到,把我着急得不行:咱就不能早点出发去那等吗?他们回答我说:在那等还不如在家多待会,按点到就可以了嘛。好吧,这世人皆知的方式,我算是真见识了。
后来想想,其实这种风格这也并非一无是处: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会照着计划进行,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Plan B好了。所以,你会发现大部分印度人精神放松,悠哉悠哉。我的同事跟我说:放松,地球无论如何在转,何必那么大压力。想想也是有道理的。
喜欢投巧的印度人也大有人在。读书的时候第一学期有个印度人在我们团队,小组作业占了很大的分,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视,那是团队精神啊。结果每到团队开会印度哥们总是发个邮件给我们说,今天要去学校教务处处理个啥事,明天呢宿舍的暖气坏了要休一下。反正是集体作业就搭便车了,搞得我们极看不上。但没办法,人家上课总是很积极,很有opinion,教授印象很好。最后成绩总是不错 — 因为成绩里面有一条是课堂发言的次数。好吧,这样解释了在很多时候为嘛印度人远比中国人吃香 — 能说,能挑对点说。
很早的时候有一些分析:为什么在跨国公司印度人要比中国人来地成功。当然首先这个成功的定义是:管理职位更高,更有话语权。譬如微软的第三人CEO是印度裔的纳德拉,去年有一阵子刷爆新闻的谷歌皮查伊也是个工科出身的印度人。
接触过的印度人给我的印象是:他们的思维很发散,善于接受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这一点在团队管理中非常重要:一个领导者必须能接纳不同观念,听取不同声音的能力。这和他们多元化的宗教和多民族的共存有相当大关系。
同时,印度人比中国人都敢于开口。我们中国孩子总是被教育“三思”,一句话要想好了再说,等你想好了,别人已经开口说完了。其实,各个人的背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每种观念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关键是得说出来。尽管印度口音被大多数人诟病,可是他们的思维是英式的,不像我们接受传统教育的中国人,并没有自然而然的英语思维。印度人相对来说,要易懂一些。
所有这些都与大环境、教育体系均有关系。这都不妨碍我们从中学习、进步。
思维,还有语言习惯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也在慢慢的改变,来培养出更多独立思维,敢于表达自己观念的下一代。
独立思维怎么培养?
免费讲座预告:9月21日晚,[奴隶社会 X C计划],与你分享“结构化归因法”,教你如何看清这世界。
它不仅仅是你看到的这一张张树状图。而是通过这一张张树状图与你一同思考:
有什么样的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将思考层层推进;
有什么样的追问技巧,帮助我们寻根问底,找准问题关键所在;
在凭借自身的经验、常识去提出可能的原因时,又有哪些归因时的思维误区需要我们警惕。
一个小时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探究一种更好的、解释世界的方式。
分享人:蓝方
C计划联合主创。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与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常年关注公民社会与教育、劳工、社保等民生议题。
如何进入讲座?
本场讲座在磁场APP中的“磁场”社区,讲座结束后会有讲座归档,以便大家多次回顾。
本次讲座对一土终身学习者社区成员免费,社区成员不需要加入下面这个讲座,届时在社区里面会通知本场讲座的进入方式。
具体磁场APP的介绍,请看之前发的说明文章:《磁场,好用的社群工具》。
1.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磁场APP,并优先使用微信注册账号(请尽量不要选择邮箱注册)。
2. 登陆磁场后,用磁场扫下面这个二维码点加入“磁场社区” ,并点加入讲座间。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